在提到解放战争时期最难对付的部队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蒋介石麾下的五大主力军:第18军、第74军、第5军、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些部队装备精良,单兵作战能力强奇侠优配,且大多数都在抗日战争中经过长期的战斗锤炼,堪称百战之师。由于其出色的战斗力,蒋介石将这五支部队视为国军的“镇军之宝”,可谓极为重视。
尽管这五大主力被视为蒋介石集团中最精锐的部队,然而,实际上它们并不是解放战争期间最难对付的敌军。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曾对自己的部下说过这样一番话:想要识别国军中的精锐部队,首先要看装备——如果一支部队装备多为美式武器,那么它的战斗力必定不容小觑;其次是口音——如果能听出是广西口音,那这支部队很可能是李宗仁的桂军。与桂军作战时,粟裕将军提醒大家不要轻易与之正面交锋,因为这种部队无论从战术还是执行力上,都非常具有威胁。
此外,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帅在指挥部队挺进大别山时,也曾做出明确的战略部署,指示全军先攻最弱的保安队,再攻较强的中央军,最后才是最强的桂军。这足以说明,桂军在当时的解放战争中,确实是令人头疼的强敌。彭德怀将军在土地革命时期就亲身体验过桂军的强大,他曾形容:“黔军、滇军是两只羊,湘军是一头狼,而广西的桂军,就如同猛虎一般凶猛,恶如狼。”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桂军在当时的战斗力。
展开剩余72%正因为如此奇侠优配,解放战争中我军总部特别指派了兵力雄厚、作战风格硬朗的第四野战军,来对抗这支强敌。尽管四野的将士们不乏能征善战之将,但在与桂军的多次交锋中,四野也曾遭遇过败绩。林彪司令员曾高度评价桂军司令白崇禧是国军集团中最具才干的将领之一,足见白崇禧的军事能力非同一般。
在解放战争时期,虽然桂军是最具挑战性的敌军,但说到最难以消灭的将领,白崇禧绝对是首当其冲。白崇禧被誉为“民国的小诸葛”,这一称号可见其非凡的军事才华。据统计,白崇禧在解放战争中先后与我军交手三次,结果取得了两胜一负的战绩,这一结果再次证明了他的难缠。
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黄埔系的将领钟松,虽然他可能在大众印象中并不如白崇禧那样家喻户晓,但却得到了彭德怀将军的高度评价。在西北战场上,钟松堪称胡宗南的“救火队长”,每当局势紧张,钟松总能及时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彭总对于钟松的巧妙应对表示十分头痛,曾因部署围剿钟松的计划失败,拍桌子气愤地说道:“打不死的钟松。”
第三位是黄埔系的胡琏,他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战术指挥官,更是一位机智狡猾的悍将。尽管在军事指挥能力上可能不及白崇禧,但他在战场上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却异常突出。比如,在华东战场上,陈毅和粟裕曾动用重兵围剿胡琏,但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胡琏成功逃脱。又例如在淮海战役中,胡琏一度被我军包围,仿佛插翅难飞,但他最终仍设法逃脱,且在随后的金门战役中,胡琏带领部队赢得了一场胜利,获得了蒋介石的高度赞扬,甚至被称为“金门王”。
第四位黄百韬,是一位凭借骁勇善战而被蒋介石信任的杂牌将领。黄百韬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往往超过了蒋介石的嫡系战将,屡次被派遣去增援陷入困境的国军部队。他的部队以极高的战斗力,在战场上打出了名声,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黄百韬所率的第七兵团虽然被华东野战军围困在碾庄,但付出了6万多人的牺牲,华东野战军才最终将其击溃。由此可见,黄百韬绝非易于消灭的敌将。
总结来看,解放战争中最难消灭的国军将领无疑是白崇禧、钟松、胡琏和黄百韬。这四位将领凭借各自的战术天赋和强大的指挥能力,屡屡给我军带来巨大的挑战。那么,您认为这四位将领中奇侠优配,谁是最难对付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见解。
发布于:天津市天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